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》 > 2000年第1期
编号:10227701
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胸水48例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》 2000年第1期
     作者:李炎戊

    单位:李炎戊(浙江省宁波市传染病医院 宁波 315010)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115

    肝性胸水系肝硬化晚期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。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0月,我院共收住肝性胸水78例。其中4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效果较好,介绍如下。

    1 临床资料

    78例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会议《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(试行)》肝炎肝硬变诊断标准。经X线、B超及胸穿等实验室检查,排除结核、肿瘤及心肾疾患所引起的胸水。78例中男31例,女47例,男女之比约1∶1.5。年龄32~61岁,平均42.6岁。肝硬变病史0.8~6年,平均3.5年。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同乏力、憋气、胸闷,甚则气促。伴腹水69例。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30例。两组在性别、年龄、病程、病情及实验室检查均有可比性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 治疗方法

    2.1 对照组 予西医护肝药物、静脉输注血浆、白蛋白制品,限钠利尿,呼吸困难时适量抽取胸水,胸水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。

    2.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利水汤(自拟)。枳壳、郁金、当归各10g,丹参、大腹皮各30g,葶苈子10g,桑白皮30g,白术15g,猪苓25g,茯苓30g,泽泻20g。具有行气活血、健脾利水之功效。如目黄、大便秘结者去白术加茵陈30g,大黄10g;发热加黄芩15g,银花30g,焦山栀10g;舌红少苔属阴虚者加生地15g,麦冬10g,北沙参15g;鼻衄、齿衄去丹参、当归加赤芍15g,白茅根30g;胃寒肢冷属阳虚者加制附片10g,肉桂粉2g(吞)。上药加水煎成300ml,分2次服。20天为1疗程,可服2~3个疗程。

    3 治疗结果

    治疗组显效(胸水完全消失)27例,有效(胸水明显减少)13例,无效(胸水无明显减少)8例,总有效率83.3%。对照组显效14例,有效5例,无效11例,总有效率63.3%。两组比较,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(P<0.05)。治疗组27例胸水完全消失时间为25.23±8.21天,对照组14例胸水完全消失时间为34.57±12.47天,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(P<0.01)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4 讨 论

    大多数学者认为:肝性胸水是由腹水通过横膈裂孔直接上溢至胸膜腔积聚而成。肝硬化无腹水而出现胸水,系由裂孔呈单向活瓣,胸水不能返流腹腔所致。本病治疗多采用护肝、利尿、支持及抗菌疗法,但疗效多不满意。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,但大量反复放液可引起蛋白质丢失,体液和电解质失衡。国内虽有报道用胸膜粘连术而获效者,但胸水量多病例,常因注入胸腔内的药物(如四环素)被稀释而告失败。我们在西医的常规治疗基础上,以活血利水汤随症加减,结果总有效率83.3%,明显优于对照组。

    肝性胸水多由中医学的“症结”、“臌胀”发展而来。其病机不外乎气滞、血瘀、水结及脏腑虚损。因水赖气以行,如气机郁滞,易致水液积聚。瘀血阻络,隧道不通,可致水气内停。活血利水汤中,枳壳、郁金、当归、丹参行气活血以通瘀滞;大腹皮性善下行,降气消肿而利水;葶苈子、桑白皮通调水道,泻肺行水;白术、猪茯苓、泽泻健脾利水渗湿。本方为治标攻邪而设,若脾肾阳虚,又以桂附合白术温中扶阳,以散寒水,葶苈子性大寒可去之。如湿热化燥伤阴或利水太过而致耗津伤液,则当酌选生地、麦冬、北沙参以养阴生津,使利水而不伤阴液。■

    收稿日期:1999-07-28, http://www.100md.com